冷链行业更新,《冷藏、冷冻食品物流包装、标志、运输和储存》的实施能否真正倒逼冷链运输行业走向规范却不一定。
我国冷链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,但低效、高价、货损高严重制约公路冷链运输的发展。
眼下随着疫情的影响,活禽运输受限,集中屠宰、冷链配送、冰鲜上市势必成为肉类运输发展趋势。冷藏、冷冻货运需求上涨,完善行业物流包装、标志、运输和储存标准迫在眉睫。
3月1日,《冷藏、冷冻食品物流包装、标志、运输和储存》(GB/T 24616-2019)国家标准正式实施,毋容置疑,国标来袭完善行业标准可以降低货损,同时加强监督有利于追根溯源落实食品安全。
但是《冷藏、冷冻食品物流包装、标志、运输和储存》的实施能否真正倒逼冷链运输行业走向规范却不一定。
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冷链行业国标落实依旧任重道远
《冷藏、冷冻食品物流包装、标志、运输和储存》明确了运输环节要求运输冷藏食品、冷冻食品应使用具备温控能力的专用设备,专用设备应防冻、隔热保温性能良好。
运输设备厢体内应配置具有异常报警功能的温度自动记录设备,对运输过程中厢体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。
虽然目前市场上冷藏车总量不少、保有量不断递增,但是翻新车也不少,真正达标的依旧是少数。从业人员购置二手冷藏车比比皆是,市场上非法改装拼装的冷藏车质量参差不齐,旧的制冷机直接安装到新车底盘上更是屡见不鲜。
运输过程中满载率低、空置率高,混装现象不足为奇,导致使用冷藏车运输过程中温度、湿度不统一,有时短途运输甚至不会全程冷链,往往是人为调节,断断续续开启制冷断链现象司空见惯。
厢体内应配置具有异常报警功能的温度自动记录设备更是形同虚设。采用的防冻、隔热保温设备棉被、塑料布依旧是主力。冷库、冷藏车缺口大、质量不达标,使用过程不规范种种因素限制导致冷链行业规范化依旧任重道远。落实国标困难重重。
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,要实现全程冷链谈何容易!
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,一边是农产品滞销一边是肉蛋奶价格虚高,要实现全程冷链谈何容易。行业标准落实难,冷链脱节现象严重,可视化和温度监控系统滞后。
冷链行业国标落实难,冷链运输中转环节种种弊端,不止是硬件不达标,货主节省成本青睐棉被车。
新国标要求卸货要求卸货区宜配备封闭式月台,并配有与运输车辆对接的密封装置。卸货时应轻搬、轻放,不应野蛮作业及任意摔掷,不应直接接触地面。
可是目前能够达到这样装卸操作标准和装卸设施、配置的物流企业少之又少,卸货不规范,占用冷藏车卖货更成为行业陋习,造成货损严重纠纷不断,缺乏标准花设备和作业严重制约冷链行业转型升级。
除了冷链行业硬件不达标,冷链脱节现象更严重,尤其最先一公里预冷缺乏是行业绝对短板。田间地头硬件短缺冷库缺乏,冷藏保鲜意识缺乏、技术不成熟,导致冷藏、冷冻产品保质期缩短不少。
最后一公里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,冷鲜、冷藏需求暴增,但是冷链成本高,生鲜产品价格过高导致盈利困难,不得已有些生鲜电商为了成本管控,操作不规范断链脱冷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产品品质,反过来又制约了生鲜电商行业发展。
冷链行业需求爆发,但是发展阻力不小,受制于人、车、货三方软硬条件的限制,现有的冷链从业者投入大、成本高、货损严重,赔本赚吆喝的多,行业国标落实的难度大,要实现冷链规范化任重道远。
要实现全程冷链规范化、国标落实,需要硬件设备不断提升,打通全程不脱节,更需要技术加持。只有打击非法改造,提升冷藏车品质,才能保证行业降本增效。只有在最先一公里预冷,同时保障最后一公里操作,才能保障不断链,降低货损率。
只有借助技术加强监控管理,提高冷链物流中可视化和温度监控系统需要提升覆盖面,才能最终保障行业标准不断落实普及。(转自:卡车之家)
全国各地速冻食品订单销量的增加,离不开冷链运输在背后所做的贡献,而《冷藏、冷冻食品物流包装、标志..
360公里,历时5小时,一辆满载1万斤鲜葱的冷藏车从河南省上蔡县华陂镇方营村出发,带着着河南人民..